爱,持续进化的保障
❤️

爱,持续进化的保障

Last edited
Last updated May 13, 2023
Created
Apr 2, 2022 03:53 PM
上篇文章谈到了人类漫长的童年是进化的策略,是为了让孩子能拥有超强的智力和心智的多样性。但童年越漫长意味着养育者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照顾孩子。养育一个小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化上是否演变出了什么策略来支持养育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主要养育者都有哪些?第一是父母,第二是祖父母,第三是异亲(其他家族成员),这是人类关爱小孩的“三面手”。

父母

与漫长的童年一样,父母的配偶关系也是人类最突出的进化特征之一。在动物界中,只有不超过5%的哺乳动物会有类似行为。灵长类动物的性关系与社会化安排的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很多猴类,比如恒河猴,在性交上毫无限制,雄猴和雌猴会与任何一个对象随意交配。
在人类文化中,我们关注的是单一配偶和多配偶背后的社会、制度与法律差异。但是,在生物学视角下,配偶的个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配偶,即个体是否会和某一个性伴侣长期居住在一起,互相照料,并共同养育后代。在自然界中,母亲天然会照顾幼崽,父亲则不尽然。而在拥有配偶关系的物种中,父亲几乎都会帮助照看幼崽。这是所谓的“父系投入”。这同时也说明,这些物种的幼崽需要的总投入更多,无论是时间、资源还是精力。
如果父系投入对孩子如此有益,那它为什么没有成为动物界的主流呢?其实,在父系投入的进化上,始终存在一个谜团。许多传统的进化心理学家都指出,男女对繁衍后代的兴趣并不对等。男性希望将精子播种给尽可能多的女性,生更多的孩子,从而提高基因的传承概率;而女性因为有孕期这个瓶颈,所以更看重照看好已有的孩子,尽量让他们健康长大,这要比多生几个孩子有效得多。
如果男性采用“四处播种”这一策略,那最优的选择就是凭借自己的身形、力量和攻击性来赶走其他男性,避免女性和他人性交。他们甚至可以让自己的精子变得更强悍,更容易让女人受孕。其实绝大多数雄性灵长类动物就是这样做的,那人类为何会走上另一条道路,选择建立配偶关系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类女性发现,如果她们喜欢上不那么喜欢打架、更乐于带孩子的男性,她们的基因就更容易得到延续。母亲需要父亲这一资源来帮她们度过孕期瓶颈。孩子越是需要照料,这个策略就越合理。一旦女性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偏好,顾家的男性就拥有了遗传优势。久而久之,这样的男性和偏好他们的女性便成为主流,取代了原先的模式。
当孩子特别需要照顾时,男性便会发现父系投入自有其合理性。幼儿平安长大需要越多的资源和照料,男性的天平就越往顾家的一边倾斜。如果婴儿都早夭了,生得多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少生几个,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源。配偶关系就像男女之间达成的遗传学契约,伴侣间的忠贞让男性的付出更可能作用到携带自己基因的孩子身上。同时,这份额外的父系投入也让携带着女方基因的孩子更有可能茁壮成长,拥有更长的发育期。
当然配偶关系可能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养育。它可以有许多源头,也可以服务于许多不同的目的。我们不能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而忽视了父母之间的爱(想想那些并不养育小孩的夫妻)。即使配偶关系在原则上是个好主意,进化也必须提供一种机制。在男人和女人的大脑和心智中一定出现了一种机制,才会让配偶关系真正发生。纯粹的性欲推动了所有物种的发展,而浪漫的爱情和长期的依恋就是配偶关系所产生的情感。对人类而言,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爱,即父系投入,以及父母之间的爱,即配偶关系,是同一个进化体系里的一部分。

祖父母

与配偶关系一样,人类女性的更年期也是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中的一种。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很不寻常的神秘存在。据我们所知,虎鲸是除人类以外唯一具有更年期的哺乳动物。人类的女性为什么在停经后还会继续生活二三十年?
人类学家克里斯滕·霍克斯提出了她所谓的“祖母假设”。祖母为早期人类儿童的成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贡献非常大,让更年期具有了进化意义。当婴儿特别需要照顾时,帮助拥有相同基因的孙子、孙女可能比自己生育更多孩子更好。霍克斯发现,如果母亲有更多的资源,婴儿更有可能茁壮成长,这一点并不令人奇怪。当一个新生儿来临时,祖母的介入便是一个关键。祖母除了做出的物质贡献,她们也可以贡献智力资源。对现代母亲来说,仅是让婴儿摆脱麻烦就已经很困难了。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充满明火、有毒浆果和饥饿剑齿虎的世界里生存会有多艰难。即使对现代人来说,祖母也是育儿经验和实用建议的丰富储备。她们不仅可以帮助照顾婴儿,还可以教导父母如何更有效地照顾婴儿。
最后,漫长的童年使我们特别能够适应文化。我们可以从之前所有世代中学习,祖父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将孩子与两代人的经验和知识联系了起来。

异亲

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其它的家族成员也为育儿做出贡献。异亲在当代的觅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族群不仅依赖祖母,还依赖年长的哥哥姐姐、堂兄堂姐和阿姨们,甚至还有社区中的其他父母,这就是著名的“用整个村庄养育一个孩子”的例子。学者萨拉·赫尔迪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着向“合作养育”转变的趋势。合作养育是从为了解决远距离携带体型较大的婴儿开始的。但合作养育一旦开始,就会为人类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条件。这些发展尤其体现在更长的未成熟期、更大的大脑和更高级的学习上。
 
当我们可以看到配偶关系,更年期,合作养育为人类养育小孩,持续进化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无助婴儿的发展和照顾他们的动力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养育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对孩子的爱。

对孩子的爱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生物学母亲来说,答案似乎很明显,因为这个婴儿携带着她的基因。但是正如我们所见,人类婴儿受到生母之外的许多人的照顾,包括许多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这个技术问题来自人类进化的核心奥秘之一:我们为什么合作?利他主义来自哪里?我们怎么会愿意为没有携带自己基因的其他生物体付出呢?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解释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想象一下,两名涉嫌银行抢劫的犯人邦妮和克莱德被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你把另一个人供认出来并且自己认罪,你就会获刑5年。如果你保持沉默而另一个人供认不讳,你就会获刑2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个人都保持沉默,那么因无法对你们两人定罪,你们两个都会被无罪释放。邦妮和克莱德都应该想到,保持沉默比出卖对方更好,但在只考虑自己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罪。可是,如果两个人都认罪了,他们最终会比两人都信守承诺、保持沉默要更糟糕。
利他主义和合作是逃避囚徒困境的方法。如果邦妮和克莱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必定都会互相供出对方并认罪,结果大家都获刑5年。但是如何他们能够不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是达成合作共同保持沉默,那么他们就可以都可以无罪释放。但是邦妮和克莱德如何能够相信对方?进化又是如何将一个没有利他主义的社群变成一个利他的社群的呢?
一种可能的策略是“以牙还牙”,每个囚犯都要追踪其他囚犯过去是否曾有出卖他人的行为,并据此在将来做出判断。如果大家都遵循这个一个策略,当一个囚犯知道他有了供出别人的记录,他以后也会被人供出, 那么他就会选择沉默。但是这个策略有两个问题:首先不断监控他人的行为需要付出代价。其次这个策略很容易因为囚犯经受不足眼前的诱惑而失效。
因此,另一种策略是识别你愿意与之合作并愿意与你合作的人,然后维持好这些合作者。虽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的策略,但我们怎样才能在实际的人类思维中将其实现呢?有可能是我们对承诺和依恋的情感,即我们彼此之间的爱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更有效地摆脱囚徒困境。如果邦妮和克莱德彼此相爱,那么信任问题就不存在了。
这些为某个特定对象付出的承诺感比照顾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或更加重要。与我们的孩子一起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事情与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如此深刻的不对等,我们对孩子的投资与回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滞后。在我们离世后,我们对孩子的承诺便超越了生命,延续到未来。
承诺的情感是最重要、最深刻的人类情感之一。我们关心自己所爱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爱,这是我们道德甚至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一。
 

 
本文根据《园丁与木匠》03 爱,持续进化的保障进行整理。书中章节也有提到人类的性生活远比单纯的配偶关系要复杂,这里并没有阐述。另外书中也通过橙腹田鼠的相关实验证明了是有基因层面的生物学基础。父母对子女的爱,伴侣之间的爱也有催产素、后叶加压素等生物学基础。当然爱、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之间没有简单的等式。
关于配偶关系,合作养育,利他主义的演化在理查德·道金斯的 《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都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本人尚未看完)。这里提出一个思考问题。

生小孩到底是一个自私还是利他的行为?

在《自私的基因》里面说到,自然界中的许多利他互助的动植物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带有自私的目的——而这正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本质上基因是无意识的,所以并无自私可言)。生物表面的利他行为实际是因为可以促进个体的繁衍和基因的生存。但是作者道金斯也强调只有我们人类才能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从而不至于产生过分的意识上的自私性。
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自私和利他交织在一起的,有出于个体基因的生存的原因,也有人类深刻的爱。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爱不是也不应该是纯粹的利他的。一个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似乎也不存在)只能给予,不能接受。但是亲密的关系的建立就是在于不断的给予和接受。所以对于养育者来说,他/她(特别是女性)的付出是应该得到回报和肯定的,而且不应该只是来自子女,还需要来自配偶、家庭和社会(看看《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电影)。
 
题图 by Gabe Pi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