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听边学
👂

边听边学

Last edited
Last updated May 13, 2023
Created
Apr 3, 2022 02:34 PM
人类的孩子把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方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他们普遍采用模仿的方式来探索这个世界、其他人还有自身文化的运作方式。但是除此之外,孩子还有一个人类独有的学习方式。由于我们使用语言,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谈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倾听来学习。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事情都来自倾听、阅读或是网络。
这里的听是广义的,包括了阅读,借助语言载体间接地了解到,从他人那里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可能看起来很简单,就像模仿似乎很简单一样。但是,当你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它其实很复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可靠,比如,听取诚实专家的建议就比听取肤浅、可疑的人的建议要好得多;同一个人,有时可能是博学的,有时可能是无知的,或者可能对某些事实比较自信,对某些事却将信将疑。他们所说的话可能正好和我们已知的信息一致,也有可能互相矛盾。
我们通过语言学到的东西很多都是间接的,我们是通过细微、复杂的方式,从他人说话时的语调、手势、词语的选择或微妙的语法结构中得出对方是否可信。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也对这些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广泛地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这与人们的一般想法是吻合的,即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年幼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轻信别人,更容易让说话者在这种不确定中获益。但即使是4岁的孩子也并不是简单地相信别人,他们会通过观察这个人有多自信来区分他们的可信程度。

依恋模式

更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特定关系也影响着他们决定相信谁。“依恋”这个词是心理学家对“爱”的描述,依恋研究者研究了婴儿对照顾者的感受,尤其是他们对爱的感受。
婴儿对不同的照顾者可能有不同的依恋关系。他们可能和父亲在一起时会感到安全,和母亲在一起时却比较焦虑。还有一种回避型关系,这一类婴儿对养育者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对养育在不在场表现得漠不关心。依恋模式是婴儿的表现与成人对婴儿的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早期的关系也预测了几年后孩子将如何学习。

园丁实验室

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组婴儿,并确定了他们一岁时的依恋模式。当这些孩子4岁时,研究者给他们做了小工具实验。妈妈说,这个小工具是一个fep,另一个陌生人却说这是一个dax。同时做了另一个实验。这一次,孩子们看到了一只杂交动物,一只“鱼鸟”,这只动物大部分时候看起来像鸟,但有时看起来又像一条鱼。妈妈把它叫作鱼,而陌生人把它叫作鸟。两个答案都可能是正确的,但陌生人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安全型的孩子在小工具实验中说那是fep,可见,当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正确的时候,他们选择向妈妈学习,而不是向陌生人学习。但在鱼鸟实验中,他们说那是“鸟”,可见,当陌生人更有可能正确的时候,他们选择跟随陌生人。
但是回避型孩子的行为却有所不同:他们说fep和dax的比例几乎相等,也就是说,他们从陌生人那里学习和从妈妈那里学习的情况几乎一样多。那些焦虑型孩子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鱼鸟实验中,即使妈妈可能是错的,他们也选择相信妈妈的话。
因此,对不同的照顾者有不同感受的孩子,从照顾者身上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一个稳定、安全的爱的基础要比与父母说话的细节更重要。

孩子知道虚构和假想不是现实

孩子会通过倾听他人来了解真实世界的知识,同时也会学到这个世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小说、宗教、神话和魔术。故事在人类文化中无处不在,给孩子讲故事也是尤其常见的行为。
但小孩能够听懂大人说话或能否阅读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讲故事,看童话书,孩子是否很喜欢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那么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些虚拟世界的呢?
孩子从18个月大的时候起,就本能地沉浸在梦幻般的假想游戏中。这个能力出现在这个年龄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它可能与开始说话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小的孩子,其实也很擅长感知这些可以使历史、事实和现实从幻想和虚构中区分出来的微妙线索。事实上,孩子似乎还会分离和隔绝出不同的虚构世界。例如,他们说,蝙蝠侠生活在他自己的虚构世界中,不能与海绵宝宝进行互动。
孩子似乎也发展出了对第三世界即超自然、魔法和宗教领域的欣赏。但是他们只有在对事实和历史、想象和假装有了更基本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到。正如许多成年人那样,孩子也开始相信第三世界的这些可以与现实世界共存,而这是虚构和想象世界做不到的。在 10岁左右的时候,即使在信仰虔诚的社区里,孩子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事实和科学、虚构和假装、魔法和宗教。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分辨事实和科学、虚构和假装、魔法和宗教,一般情况下父母不用担心。

孩子的好奇心与父母的解析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更大的困扰是孩子超强的好奇心,他们会一直向你问为什么,寻求好的解释。这样永无止境的“为什么”对话可能会让父母失去耐心。孩子从自己周围的人身上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但他们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做到这一点的。相反,他们会根据周围人行动时的细节来区分这些细微的不同。孩子更加主动地掌控着自己的学习,他们在寻求信息的同时,也会吸收它们。
研究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平均每个小时要问75个问题。大约有70%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请求,而不是只想让对话继续或是为了引起注意。孩子对自己的问题是否被充分地回答非常敏感。他们回应一个不太明确的答案或者没有答案的方式就是问另外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刚才问的问题。直到他们得到一个有用的回答,才会表达认同,然后用下一个问题去详细阐述、区分或者问更多的细节。
询问“为什么”的问题特别常见,不过这里引出了一个更有趣、更深入的问题:那什么才是“为什么”的最好答案呢?一个好的解释和一个坏的解释有什么区别呢?当你解释一些事情时,你通常会给出一个关于事件如何发生的因果故事。当你解释一些特定事件并能从这些事件里得出新的结论时,因果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多项研究都表明,当孩子在解释事件时,即使只是解释给自己听,也会让他们对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不仅需要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理解因果关系,才可以从一个更深入、更广泛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可以促进他们未来学到更多的知识。

园丁实验室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给4岁的孩子展示了一个复杂的鲁布·戈德堡机械装置,装置上还有乐高积木块和齿轮。机器的某些部分对于整个机器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红色齿轮需要接触到一个绿色齿轮,其他一些部分则只是装饰,比如一个蓝色的乐高积木块放在了一个齿轮的上面,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实验人员会让一部分孩子解释一下机器是如何工作的,而让另一部分孩子只是描述一下机器。然后把机器上所有的东西拆开,让孩子们重建,同时会问一些关于事实的问题,比如哪个零件去哪了。那些之前给过详细解释的孩子记住了装置上更多的功能性零件,同时在重建装置的过程中也比另外一组孩子表现得更好。
这并不是说解释本身让孩子更多地注意到了机器,而只是描述机器的孩子则更多地记住了那些负责装饰的零部件,也就是对机器的运行没有实际作用的部分。相反,解释会让孩子把焦点放在与机器的工作原理相关的信息上,也就是那些告诉他们怎么使机器工作的信息,即使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忽略不太重要的信息。
孩子不仅需要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理解因果关系,才可以从一个更深入、更广泛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可以促进他们未来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因果关系的解析,但是我们也应该我们很难回答出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也不应为此感到内疚。

孩子对你的信任胜过一切方法

父母很重要。孩子是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那里学习的,不管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还是通过证言的方式。孩子会仔细观察父母是怎么做的,也会非常仔细地倾听父母在说什么。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为什么”,都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只需要让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父母不需要为了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信息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说话的内容。
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在依恋关系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孩子在获取知识时会根据不同的人和他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关系里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
 

 
本文根据《园丁与木匠》 05 边听边学整理,书中章节还有关于本质主义的内容,这里并没有阐述。关于通过听来学习,我想到了一篇介绍BBC纪录片的《北鼻异想世界》的公众号文章。里面介绍了关于小孩通过听“父母语“(提高语调、拖长词语发音)和分辨音素变化进行语言学习能力,可见进化也为小孩通过听进行学习通过了保障。依恋模式、信任、让孩子有机会跟不同人交流(社会性)的内容在李玫瑾教授的育儿之道也有提及。
 
题图 by Alireza Attari